青春期家长须知 | 一份小学生抑郁症筛查问卷带给我们的反思
近日,上海长宁一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填写了一份抑郁症筛查问卷。令家长们心惊的是,在这一抑郁症筛查问卷中,包含了多道与自杀相关的问题。

家长们因此给上海长宁区教育局领导写了一封建议信。根据这封信(《关于长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调研的建议》,下简称建议信)的内容显示:该小学近日在四五年级学生中展开了抑郁症筛查问卷收集。这一收集行为没有提前告知家长,且学生在填写时周围没有成人和专业人士的辅助。
问卷中与自杀相关的问题引用了本该适用于成人抑郁症患者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,即自杀意念量表(SSI)。该建议信流传出来后,长宁区其他部分中小学家长也反映存在相同情况。家长们对此充满忧惧。
部分中小学
擅自给学生做抑郁症筛查?
自杀意念量表(SSI)针对已经经过初筛的成年抑郁症患者,用于辅助测量其抑郁程度与自杀意念。且该量表应该在专业人士的辅助下于专业的医疗机构取得并填写。部分学校将该量表中的部分内容未经专业调整与评估,直接用作小学阶段儿童的普查,是大错特错。
诸如“开始收集药片”“有药片、刀片”“最近一周,你已着手写自杀遗言了吗?”等问卷中呈现出来的信息,对于本来对自杀等问题并未有过关注与了解的青少年儿童,是一种启发和提醒,甚至会有教唆的风险。该建议信中就提到「问卷之后,有不少学生⼀下子对自杀的兴趣度提升很多,学生之间交流之后有人得出“死也没什么可怕,喝孟婆汤继续转世做人”之类的可怕结论。」
根据教育部于1999年8月13日发布的(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)“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”中指出,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,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它测试手段,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。”
青少年儿童在学校中的抑郁症筛查,在教育局没有汇集多方专家进行调研,没有进行具体的精心部署与配套具体措施规划设置,没有专业的医疗及心理机构人员介入之前,具有不可预料的风险。地方中小学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,是大家所乐见其成的。但在此次长宁区事件带来的警醒中,我们呼吁各个学校,立即停止这种擅自进行的不专业筛查。
将抑郁症纳入体检,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我们有这些担忧——
日前,中国教育部对全国政协《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》进行了答复,其中三项内容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父母们的关注:
1.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
2.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
3.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
“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”的调查数据显示,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.5%。教育部的回应也体现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迫在眉睫。
然而,方向虽好,在具体的落实中会否如此次长宁区事件一样,出现诸多问题呢?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担忧与疑惑,希望能够促进这个议题得到更好地讨论与关注:
1. 青少年儿童抑郁症确诊难度大会否出现漏检、误检?
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青少年儿童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,是有一定风险的。
首先,青少年儿童是动态发展的,孩子处于生长的状态,有时其情绪低落可能并非抑郁症的表现,而可能是不良的学校或家庭教育下一种出于自然保护的适应结果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呈现出的情绪低落是高度依赖其所处的特定情境的。
其次,抑郁症并非是一个病症,而是一类相似的心理障碍。从我们通常说的轻度抑郁症到重度抑郁症,再到诸如季节性抑郁、产后抑郁等,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特定突然的生活事件刺激。
抑郁症的成因复杂,青少年儿童抑郁的确诊就更是需要谨慎再谨慎。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的措施,能否专业的实施是一个问题。如果将抑郁症确诊标准调高,可能会出现漏检情况,标准低则会有误检情况出现。而如果一个有抑郁情绪和倾向的青少年,在检测中被不恰当地贴上了抑郁症的标签,根据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,这很有可能会反过来促使他发展为抑郁症。2.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教师专业度不足可能带来诸多问题
个体的心理健康涉及到个体隐私,需要高度保密。我国过往的师范教育中,缺乏关于心理教育的系统培训。在落实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”问题中,从普通班主任到学校管理层再到学校心理老师,专业度不足可能会导致对原本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二次伤害。
在“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”,如何具体落实“重点关注”也非常重要。老师对于学生的看法,对待学生的言行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以及周围的孩子。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而言,他们的内心非常敏感。未经专业培训的老师与校方接触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,如何能避免他们的“重点关注”不变成对孩子的压力和刺激,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。
3.存有过往心理病史的档案会否成为印在孩子身上的污点?
前述提及,青少年儿童是动态发展的。一位青少年在十二岁时因为家庭离异而导致了心理问题,可能在十四五岁时其问题就得到了淡化和解决。建立起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,就如同记录下了他们过往的心理病史。
对于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,此举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,造成更严重的社会性创伤。如今,患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本来就面临复学难的问题,即便成功复学,孩子往往也会容易在同龄人中遭受到歧视、孤立,甚而校园霸凌。
如果再建立起一个档案记录下他们的心理病史,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:
我们如何动态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、更新档案?
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密工作,保护学生的个体隐私?
如何确保部分学校不会因为档案内容影响学生的正常升学、录用?
如何让一份出于关怀本意的档案,不变成印在孩子身上的污点?
不要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
请给孩子充满善意与爱意的教育
最后,针对教育部日前对全国政协《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》的答复,我们有这样三点殷切的呼吁:
1.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,应该慎重再慎重,严谨再严谨。
2.做好前期调研与策略部署,做好专家意见的采集,做好对于普通老师及心理老师的心理教育培训,做好专业医疗机构与学校的对接。
3.警惕过度关注“筛查”导致的本末倒置问题。
教育一词,在于“教”,也在于“育”。青少年教育就如同培养一棵树,如果说孩子们是长出的棵棵树苗,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,就是给予孩子们的水源、土壤与空气。
针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,重点不仅是筛选出有心理问题,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。还要让我们的学校教育,我们的家长,学会真正地去善待我们的孩子。
一棵树苗出现了问题,可能是土壤问题,也可能是空气问题、水源问题、日照问题,但一定不仅仅是树苗自身的问题。防范和预防的工作与筛选工作同样重要,甚至比筛选更重要。
如果我们的社会只把目光和行动的中心放在如何筛选出“有问题”的孩子,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,就只是在亡羊补牢,制造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,并放任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将其变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流水线。
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应该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在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们进行医治的同时,也请从源头抓起。
请给我们的孩子充满善意与爱意的教育,请还给他们松软的土壤,干净的水源、充足的空气与日照,就像你、我、他或她,我们每一个大人本来想做到的那样。